我三十五岁那年突然意识到,自己开始需要一些“装备”才能正常生活了。这些东西像是长在了身上,出门前检查一遍,和确认手机钥匙一样自然。有时候看着它们摆在桌上,恍惚间觉得像是某种中年人的通关道具。
先说保温杯吧。以前觉得这玩意儿是老干部专属,现在自己出门遛弯都得揣着。最早是媳妇买的,说总喝凉水对胃不好。我本来没当回事,直到有天开会时胃疼得冒冷汗,才老老实实往杯子里泡上枸杞。现在包里这个黑色保温杯跟了我三年,杯盖的橡胶圈都发黄了,倒开水进去还能保六个小时烫嘴。有次去客户那儿开会,对方年轻主管看我拧开杯盖吹热气,笑着问要不要给我换瓶矿泉水。我说不用,心想你到了我这岁数也得捧着杯子养生。
降噪耳机是去年双十一咬牙买的。以前觉得花两千多买耳机纯属浪费,现在觉得这是最值的投资。地铁上戴它能屏蔽小孩哭闹,加班时戴它能过滤同事敲键盘,周末在家戴它——这个最实用,老婆唠叨孩子闹腾的时候,调到降噪模式假装听不见。当然被发现过两次,后来学聪明了,只戴单边耳机。现在这耳机左边贴着创可贴,是上个月儿子抠掉了LOGO贴纸,我拿胶水粘回去时留下的工伤。
Kindle是四件里最体面的。当初买的时候想当文化人,把年轻时没读的名著都补上。结果现在里面三百多本书,完整读完的不到十本。大多数时候是晚上躺床上看两眼就犯困,或者蹲厕所时翻两页武侠小说。屏幕还摔裂过一角,拿透明胶粘着将就用。有回去学校接孩子,坐在家长等候区掏出来看《三体》,前面大妈回头夸我爱学习,我笑笑没说话。其实那本书已经看了半年,主角名字还没记全。
降压药是上个月才加入装备库的。体检报告出来时医生指着数据说要注意,我盯着那个“140/90”看了好久。药盒塞在钱包夹层里,银色锡箔板每天抠一粒,和吃口香糖似的。有回同事聚餐喝多了,第二天头疼得像要裂开,摸到药片时才想起医嘱说不能喝酒。现在饭局上别人劝酒,我就把药盒掏出来晃两下,比什么借口都好使。就是每次吃药时得躲着孩子,怕他们问“爸爸生病了吗”。
这些物件摆在十年前我肯定看不上。那会儿觉得男人就该带个打火机揣包烟,或者像电影里那样甩出把车钥匙。现在摸着保温杯磨砂的外壳,反而觉得踏实。上周大学同学聚会,发现大家包里都差不多配置:老张的耳机比我的还贵,说是能降噪还能测心率;老王从兜里掏出个迷你血压计当场量给我看;最绝的是班长,保温杯里泡着虫草,盖子拧开全桌人都闻到药味。
回家路上我在地铁里掏Kindle,发现没电了。隔壁座位的大哥正戴着同款降噪耳机打瞌睡,手里保温杯随着车身晃动微微摇晃。车厢电子屏闪着某医院的降压药广告,我突然笑出声。原来中年男人的默契,早就藏在每天随身带的这些零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