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做东坡肉的全过程。邻居王叔是国营饭店退休的大厨,每年冬至都会炖一锅正宗的东坡肉。砂锅要放在蜂窝煤炉子上,每隔二十分钟掀开锅盖撇浮沫,黄酒分三次加,冰糖得用筷子头沾着尝甜度。那天他家的厨房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飘香味,到中午整个楼道都是琥珀色的肉香。现在打开外卖软件点东坡肉,三十分钟后就能收到真空包装的加热料理包,铝箔盒上还贴着"传统工艺"的标签。
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口铁锅。我妈每天下班冲进厨房,案板剁得咚咚响。青菜要用手撕开老筋,豆腐必须用凉水泡着切,炒回锅肉的蒜苗必须现从阳台花盆里拔。那时候没有不粘锅,炒完菜得用竹刷子使劲刷锅底,厨房窗户永远糊着层油渍。现在去年轻人家里做客,厨房亮得像手术室,电磁炉上摆着七八个不同功能的锅,但冰箱里最多的是速冻饺子和半成品菜。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和室友合租房子。每到周末就去菜市场挑条活鱼,让摊主帮忙杀好,拎回来学着网上的教程做。经常把鱼煎碎了,或者蒸过头,但就着两瓶啤酒也能吃出滋味。现在的年轻人连电饭煲都嫌麻烦,我见过同事用手机APP预约煮饭,结果下班回家发现忘了往锅里放米。
外卖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解放了双手。最初确实是餐馆现炒的,装在印着店名的泡沫盒里送来,打开还冒着热气。后来包装越来越精致,菜品却越来越统一。有天我同时点了三家不同店的鱼香肉丝,倒进盘子发现连葱花的切法都一模一样。这才知道很多商家共用一个中央厨房,所谓的"现炒"不过是加热预制菜时撒了把葱花。
有回去食品加工厂参观,流水线上正在封装糖醋排骨。穿白大褂的工人把冷冻肉块倒进巨型滚筒,调料像水泥搅拌似的裹上去。负责人骄傲地说他们的配方能让全国两百个城市吃到的味道分毫不差。我突然想起王叔做东坡肉时总说"火候差一线,味道隔座山",现在工业化的火候精确到秒,山却平了。
上周儿子学校让家长教孩子做道传统菜。我翻出老菜谱准备教他炒土豆丝,结果发现家里连削皮刀都找不到了。最后用多功能料理机切的土豆条,儿子盯着均匀得像尺子量过的土豆丝说:"爸爸,这个和外卖有什么区别?"我张了张嘴,发现确实没什么可辩解的。
朋友圈里有人晒用空气炸锅做的北京烤鸭,九宫格照片拍得金光灿灿。评论区都在问买的哪个牌子的半成品,没人关心鸭皮是不是用麦芽糖水淋出来的,也没人在意果木香。超市冰柜里,速冻葱油饼和手抓饼挤在一起,包装袋上印着老奶奶的笑脸,配料表第三位是单硬脂酸甘油酯。
前阵子老同学聚会,在私房菜馆点了桌八千块的宴席。海参是即食包装拆的,佛跳墙用浓汤宝调过味,最后上的手工面分明是超市货。大家举着手机拍完照,筷子都没怎么动。散场时有人说:"还是怀念大学后街的炒粉,老板每次颠锅都能甩出火苗。"其实那家炒粉摊五年前就被整改了,原址现在开着连锁奶茶店。
有天加班到深夜,热了盒梅菜扣肉预制菜。微波炉转了两分钟,塑料盒边角有点融化。嚼着分不清是梅菜还是萝卜干的咸味,忽然想起王叔家冬至的砂锅。那些需要等十个小时的食物,那些必须用手感受水温的日子,那些允许不完美的家常味道,可能正在变成手机相册里滤镜过度的怀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