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

《停滞的帝国》这本书讲的是二百多年前,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的故事。

《停滞的帝国》这本书讲的是二百多年前,英国使团来中国访问的故事。作者用这个事件作为切入点,讨论清朝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反应。我对书里提到的“制度性停滞”概念特别有感触——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后来会被工业革命甩在身后。

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带着蒸汽机、望远镜和热气球模型来见乾隆皇帝。他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关系。但清朝官员对这些“奇技淫巧”没什么兴趣,反而纠结于马戛尔尼该不该行跪拜礼。最后这次访问草草收场,半个世纪后,英国人开着军舰又回来了。

这段历史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里有个天体运行仪,能演示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清朝钦天监还在用传教士南怀仁两百年前带来的地心说模型。皇帝和大臣们没意识到,这个玩具背后藏着整个西方科学体系的进步。他们更在意的是英国使团有没有遵守宫廷礼仪。

作者分析说,清朝的官僚系统像台老化的机器。科举考试还在考四书五经,官员们忙着写八股文,没人关心欧洲发生了什么。这种稳定其实建立在回避变化的基础上。当整个系统只追求“不出乱子”,创新就变成了多余的东西。

这种状态让我想到现在的某些大公司。它们制定复杂的流程,员工每天填表格、走审批,却忘了这些流程原本是为了提高效率。当所有人都被规则框住,组织就会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清朝的悲剧在于,它用同样的逻辑管理整个国家。

书里提到个有趣对比。同一时期的英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普通工人开始组织工会。而清朝在忙着编撰《四库全书》,查禁“违禁书籍”。不是说整理古籍不重要,但当知识更新完全停止,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80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3%,欧洲占28%。但到1900年,中国掉到6%,欧洲升到62%。这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运转模式的问题。就像现在某些传统行业被互联网颠覆,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没看懂游戏规则变了。

作者反复强调“信息茧房”的概念。乾隆皇帝每天批阅的奏折,内容都是各地官员粉饰太平的报告。他以为天下太平,其实东南沿海的民间贸易早就失控,白莲教起义正在酝酿。这种信息过滤机制,让决策者活在自己编织的幻觉里。

我查过资料,马戛尔尼回国后写了本游记,说清朝像艘破旧的大船,幸好有几位能干的船长在掌舵。但五十年后,当英国军舰真的开过来时,人们发现这艘船既没有更换发动机,也没修补船底的漏洞。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还在用明朝传下来的红衣大炮。

我觉得这个历史教训特别值得警惕。我们常说要“保持竞争力”,但真正的竞争力不是守着现有优势,而是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就像写代码,不能总用十年前的老框架,得定期更新工具库。清朝的问题不是某个皇帝昏庸,而是整个系统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停滞往往发生在最繁荣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觉得“现在这样挺好”,危机就已经在路上了。看看现在某些行业龙头被新兴企业取代的故事,和二百年前的历史竟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我们这次有机会换个活法。

Next up:
Share this article via or